过去二十多年里,关于自家主战装备的内宣图片,始终是被大众吐槽的对象。要么把万吨级的大舰拍成像小舢板的样子,要么把主战机拍成无威胀气味的Q版形象。不过自从6代机首飞以后,整体风格突然就变了样:同一型号的装备,在自家镜头下竟能拍出威风凛凛、杀气腾腾的感觉。这里说的,就是某20的最新版本。从正后方拍摄,抓到了其起飞阶段,更像是降落期间的特写镜头。判断更可能是降落过程,原因在于即便是高推重比的某20,在起飞滑跑和离地瞬间,通常都要双发加力全开,尾部喷口喷出的火焰温度极高,速度也极快,往往超过1200米每秒。这会在机尾形成多个明显的马赫锥。有人甚至会通过数清尾喷流的马赫锥数量,来推断喷流的近似速度。一个马赫锥,代表的就是一倍音速。这个估算法并不极为精准配资信息网配资,但差不多能反映出真实情况。
如此高温高速的喷流,在机尾半径几十米到几百米范围内,会吹起相当强的风力,甚至接近台风级别。在航母甲板上若没有偏流板,后甲板几乎不宜站人拍照;相反,在战机降落阶段,通常会把加力关掉,非加力推力也会降至正常推力的20%到30%左右。此时喷流的温度和速度都会大幅下降,只要不是站在几十米之内的后方乱流区,一般就不会出现太大危险。因此,很多抓拍的“飞行中正后向特写”照片,基本都来自降落前后的一段时期。
展开剩余59%再从照片本身说起,可以得到几处明显的感受。首先,是重型双发隐身机所带来的那种压迫感,极具份量,虎背熊腰,气场十足。这类机型在轻载状态下就已经有相当的重量,满载时更是达到一个不容忽视的水平,约在39吨上下,而轻载时也在约29吨左右。
其次,照片里能看到的是深黑色、或者专业上称为藏青色的最新隐身涂层。这显然是最新的单座批次,甚至有可能是最近推出的双座版本。隐身涂层会不断翻新升级,与之相比,过去的F-22A系列表面涂层易碎碎裂、F-35C在海上部署时出现的锈迹问题相比,真正的隐身能力才是关键所在。
第三点也是极其重要的一点,就是从正后方、机身微微仰视的角度,首次直观看到双前鸭翼的距离竟然如此之大,几乎接近主机翼端全动的六代机设计风格,两者都具备全向差动控制。这意味着飞控难度极高,掌控难度堪称登峰造极。与此同时,某20的两端小尾翼看起来也并非不可替代,若未来改用更成熟的WS15A矢量喷嘴来替代,整体性能的提升将会非常明显。若果真实现这样的升级,似乎就相当于从5.5代直接跨越到接近标准6代机的水平。
综合来看,某20系列显然还有很大的潜力可以挖掘。作战半径一旦从当前水平提升到4000公里以上,便会拉开与现实战斗力之间的差距,填补这一段战力空白显然是其未来的重点任务。因此,某20系列仍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与改进余地,值得持续关注。
发布于:天津市无忧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